《读医随笔》 - 瘀血内热 腹中常自觉有一段热如汤火者,此无与气化之事也。非实火内热,亦非阴虚内热,是瘀血之所为也。其证口不干,而内渴消水。盖人身最热之体,莫过于血。何则?气之性热,而血者气之室也。热性之所附丽也。气之热散而不... 明灯中医 2022-03-01 1.8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伏邪皆在膜原 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盲之体,横隔中焦,... 明灯中医 2022-03-01 1.7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 孙真人曰∶凡欲服五石诸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初亦赞此法之善,乃今益有味乎其言也。凡人服人参、白术、黄 、地黄而中满者,皆为中有邪气也。盖服此药之人,总因虚弱,虚弱之人,中气不... 明灯医学 2022-03-01 1.8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辨阳旺阴生 阳旺未有不胜阴者,其阳旺而阴生,必剂中有阴药之为引导。若人参本具生津益气之大力,与肉桂、附子纯阳者迥别,其益阴,本不得谓之阳旺之功也。至于真火衰歇,沉阴冱寒,津气因寒不得敷布,发为烦渴;精血因寒不得... 明灯中医 2022-03-01 1.9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吴又可谓∶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否则畏大黄之峻,而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攻治益难。此义甚精。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明灯医学 2022-03-01 1.8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 前人每于阴虚阳陷,热郁于内,脉见沉散之证;阴虚阳亢,热浮于外,脉见浮洪之证;阴虚阳熄,内外皆寒,脉见芤弦之证;阳虚内陷,阴为阳扰,脉见紧数之证,一概指为阴证。与阴盛格阳,寒冱于内;阴盛遏阳,寒锢于外... 明灯中医 2022-03-01 1.8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注冬 前人有阴虚注夏之说,余又创阳虚注秋之说,近察人间之病,似有可名注冬者。常见有人每交冬令,即气急痰多,咳嗽喘促,不能见风,不能正眠,五更以后,即须危坐,面色苍黄,颧颊浮肿,腿酸背胀,举动不便,饮食、二... 明灯医学 2022-03-01 1.7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 凡生冷、坚硬难化之物过食,停于胃脘,以致发热、气喘、胸口结痛拒按、大便秘结,有五六日、十余日不动者,全似结胸,而断不可以大、小陷胸法治也。陷胸是因误下,邪气内陷,与内痰相裹;此乃初起即见结痛,是有形... 明灯医学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黄胆黑疸 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乱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湿热熏蒸,肌理缓纵,脉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渗出,与液相杂,映于肤,泄于汗,而莫不黄。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 明灯医学 2022-03-01 1.7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 东垣谓∶参、术补脾,非以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慎斋谓∶调理脾胃,须加羌活,以散肝结。此皆发表散气之品也,是能运补药之力于周身,又能开通三焦与经络之滞气也。此外尚有川芎、乌药、香附、降香、... 明灯中医 2022-03-01 1.8W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