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 二十五、决死生

明灯中医 张景岳.景岳全书 1.3W+

素问三部九候论)

帝曰∶决死生奈何?

(谓因其形证脉息,而欲预知其死生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盛脉细而少气不足以息者,外有余而中不足,枝叶盛而根本虚也,故危亡近矣。)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体消瘦而脉反大、胸中反多气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阴形既败,孤阳无独留之理,故死。)

形气相得者生。

(体貌为形,阴也;营运属气,阳也。阴主静,阳无阴不成;阳主动,阴无阳不生。故形以寓气,气以运形,阴阳当和,不得相失。如形盛脉大,形瘦脉细,皆为相得;相得者生,反此者危也。)

参伍不调者病。

(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而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三部九候义,见前第五。皆相失者,谓失其常,如下文乍疏乍数、失时、真脏、脱肉、七诊之类皆是也,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即三部九候而各有左右也。参舂,谓大数而鼓,如杵之舂,阳极之脉也,故曰病甚。甚至息数相失,而不可以数计者,死。脉法曰∶人一呼脉再至、一息脉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脱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今相失而不可数,盖不止于五六至矣,必死可知。舂,书容切。数,上声。)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三部之脉,上部在头,中部在手,下部在足。此言中部之脉虽独调,而头足众脏之脉已失其常者,当死。若中部之脉减于上下二部者,中气大衰也,亦死。)

目内陷者死。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内陷者,阳精脱矣,故必死。)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

(手足之络皆可取而验之。手踝之上,手太阴肺络也。足踝之上,足太阴脾络也。肺藏气而主治节,脾属上而主灌溉,故可取之以察吉凶。踝,胡寡切。)

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应,动也。应过五寸以上,气脉充也。蠕蠕,虫行貌,谓其 滑而匀和也,是为不病之脉。疾,急疾也。浑浑,浊乱也。徐徐,迟缓也。不能至五寸者,气脉衰。弹之不应者,气脉绝。故微则为病,而甚则为死也。蠕音如。)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脾胃竭则肌肉消,肝肾败则筋骨惫,肉脱身重,死期至矣。不去者,不能动摇来去也。)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中部,两手脉也。乍疏乍数者,气脉败乱之兆也,故死。)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代而钩者,俱应夏气,而夏气在络也。)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上下若一,言其大小迟疾皆贵乎和平也。)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应不俱者,脉失常度,逆顺无伦也。)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

(死生之期,察其克贼生王而可知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者常脉,病者变脉;不知其常,不足以知变也。)

真脏脉见者胜死。

(真脏脉义见后。胜死,谓遇其胜已之时而死,如肝见庚辛、脾见甲乙之类是也。)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阳之脉,下者合 中,贯 内,出外踝之后;上者起目内 ,其脉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故太阳气绝者,血枯筋急,足不可屈伸,而死心戴眼。戴眼者,睛上视而瞪也。 音篆。瞪,曹庚切。)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言死时也。)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夜半者,一日之冬也。阴尽阳生,故阴极者死。日中者,一日之夏也,阳尽阴生,故阳极者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平旦者,一日之春,阴阳之半也。故寒热病者,亦于阴阳出入之时而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以阳助阳,真阴竭也。)

病风者,以日夕死。

(日夕者,一日之秋也。风木同气,遇金而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亥子生王,邪盛极也。)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脉变不常者,中虚无主也。日之四季,辰戌丑未也。四季为五行之墓地,故败竭之脏,遇之而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故九候虽调亦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七诊义见前章第六。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及得诸经之体者,虽有独大独小等脉,不至死也。)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风者,阳病也。故偶感于风,则阳分之脉或大或疾。经月者,常期也。故适值去血,则阴分之脉或小或迟,或为陷下。此皆似七诊之脉而实非也,皆不可以言死。然则非外感及经月之病而得七诊之脉者,非吉兆也。)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此承上文而言风气经月之病,本非七诊之类;若其果系脉息证候之败者,又非不死之比。然其死也,必发哕噫。盖哕出于胃,土气败也。噫出于心,阴邪胜也。哕,于决切,呃逆也。噫,伊芳、隘二音,嗳气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凡诊病之道,必问其始病者,察致病之由也。求今之方病者,察见在之证也。本末既明,而后切按其脉,以参合其在经在络,或浮或沉,上下逆从,各因其次以治之也。)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疾言力强有神。迟言气衰不足。若脉不往来者,阴阳俱脱。皮肤着者,血液已尽,谓皮肤枯槁着骨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治其经,谓即其经而刺之也。)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络之小者为孙,即络脉之别而浮于肌肤者也。经脉篇曰∶诸刺络脉者,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故曰治其血。)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血病而身痛者,不止于孙络,而经亦有滞也,当随其经络而刺之。)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奇邪者。不入于经而病于络也。邪客大络。则左注右,右注左,其气无常处,故当缪刺之。详针刺类三十。)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留,病留滞也。瘦,形消瘦也。不移,不迁动也。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斯可平也。)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上实下虚,有所隔也,故当切其脉以求之,从其经以取之,索其络脉之有结滞者,刺出其血,结滞去而通达见矣。)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瞳子高者,目上视也。戴眼者,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也。此重明上文足太阳之证,而分其轻重以决死生也。)

手指及手外踝、五指留针。

(本节义不相属,及前节单言太阳而不及他经,必皆古文之脱简。)

标签: 类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老师微信:262412996点击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