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见疾病类十三。)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阴阳三。)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阴阳二。)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为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针刺三十一。)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疾病二十五。)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疾病二十。)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疾病四十八。)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阳一。)
邪之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疾病十九。)
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疾病五。)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疾病六十七。)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一。)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一。脉色三十三。)
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脉色二十六。)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经络二十二。)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脉色二十二。)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脉色二十一。)
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
(疾病四十五。)
阴阳如一者,病难治。
(针刺二十三。)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疾病十一。)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疾病三十一。)
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脉色二十九。)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疾病六十九。)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针刺五十三。)
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
(疾病六。)
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藏象九。)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藏象三十。)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针刺二十五。)
标签: 类经
上一篇《类经》 - 九、针灸
下一篇《类经》 - 六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