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方论,伤寒论,麻杏石甘汤

明灯医学 中医杂谈 2.6W+ 0

  麻杏石甘汤之伤寒论上的地位不太引人注目。先看看原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

按照胡希恕老师的讲解:麻杏石甘汤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无大热,就是确实有里热,但没有到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的程度。这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里,这个里热不能用桂枝。然后加石膏以解其热。这个方子尤其肺炎都爱用这个方子。但其实这个方子也不是肺炎的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用一次,你不能连续用。

    从胡希恕老师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总结了:太阳伤寒+阳明里热。有汗为什么用麻黄?怎样区分?咱们看看其他老师的高论吧:陈慎吾:本条汗出而用麻黄,何也?盖麻黄协桂枝则发汗,力专于表,麻黄合杏仁则治喘及疼痛,麻黄合石膏能清热止汗。表无大热,力专于里矣。成无忌: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见其邪气之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之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看看《本经》使怎么说的麻黄:《本经》:气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杏仁:《本经》云:杏仁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石膏:《本经》:

    气味辛、微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黄煌谈麻黄

中医汉方论,伤寒论,麻杏石甘汤

    1 药证: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是肿,其次为无汗。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

    麻黄兼治咳喘、骨节痛、发黄应用以水肿为主诉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特征的疾病,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以节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等,通过黄煌教授的讲座,明白了吗?

     理解:63条应该与前面的条文互参,如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等等。张仲景老师在谆谆教诲我们,发汗后,病不愈,一般需桂枝汤解外。但63条又强调“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与麻杏石甘汤”。为什么?我 的解答:患者本来是太阳病麻黄汤证,而误服用桂枝汤进行发汗,导致汗出而喘,无大热。此时,患者的麻黄汤证依然存在,同时桂枝汤服后内大热,尽管汗出,此汗出不是大汗淋漓的畅快的汗出,而是“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的状态——尽管出汗,体内肤表还是感觉汗没有出来透彻的样子。就是黄煌教授的“水肿”的模样。麻黄汤的症状依然存在,同时喘的更厉害,汗还出(由于出汗,容易被误认成桂枝汤证,所以,张仲景老师特地的之此处单列一条为训)。

    这才是麻杏石甘汤的证。所以,麻杏石甘汤按照胡希恕(或冯教授)研究的那样,麻黄汤是“伊尹汤经”的传承,那么麻杏石甘汤就是张仲景老师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救逆”而“论广”的了。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把麻黄汤的桂枝去掉加石膏而成“麻杏石甘汤”结语:通过以上的学习。明白了麻杏石甘汤是为救误而设。适应症也清楚——麻黄汤证+出汗(不汗出,皮肤水肿)+喘。(回头看看,还是胡希恕老师讲的,只是对出汗的理解加深了,麻黄的作用理解更深刻了)明白了麻黄的适应症。即黄煌教授的讲座。  

标签: 古中医学 明灯医学 传统中医 针灸学 中药学 穴位 十二经络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汉方 中医 针灸 养生 保健 艾灸 中药 妇科 儿科 内科 中医视频

上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后一篇

下一篇用易学思维解释人的睡眠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老师微信:262412996点击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