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若溃疡面积较大,弥漫全口,全身症状较重者,称“口糜”;口疮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致患儿身体瘦弱,称“口疳”。
病因病机
风热乘脾: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脾开窍于口,齿龈属胃,风热邪毒上攻,故口舌生疮。
心脾积热:婴儿胎中有热,或调护失宜、喂养不当,食肥甘厚腻、煎烤之品,蕴而生热,邪热内积心脾,外发为口疮。
虚火上炎:禀赋虚弱,气阴两虚,或久患热病,或久泻不止,脾肾虚损,阴液亏耗,以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成口疮。
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证
[证候]以唇内、上腭、颊黏膜、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凉膈散加减。主要药物:黄芩、连翘、栀子、大黄、芒硝、竹叶、薄荷、甘草。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之功,使排便通畅,里热下达,口疮始得缓解,是为“上病下取”之意。明灯医学
2.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上、舌边溃烂,色红疼痛,进食困难,心烦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
[治法]清心泻热。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主要药物:通草、生地黄、黄连、灯心草、生甘草。
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滑石、栀子利尿泄热。
3.虚火上炎证
[证候]口腔溃疡,稀散色淡,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若久泻或吐泻之后患口疮,治宜气阴双补,可服七味白术散。
经验方
1.大枣绿豆羊肉汤(吴光烈方)
[药物组成]大枣10枚,绿豆30克,生姜5片,羊肉120克。
[功效]调补脾胃,清泄虚火。
[适应证]复发性口疮。
[用法用量]水炖服,每日一次。
2.张珍玉方
[药物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9克,茯苓9克,苍术9克,泽泻6克,当归9克,牡丹皮6克,甘草3克。
[功效]渗湿清热。
[适应证]复发性口疮。
[用法用量]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可选廉泉、颊车、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0.3~0.5寸,少冲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其余穴位直刺0.5~1寸,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钟,以调整阴阳、协调气血、疏通经脉、泻火宁神,口疮自愈。明灯医学
2.外治法
金果榄、黄连各1克,人中白、枯矾、硼砂各1.5克,青黛2.5克,朱砂0.5克,冰片0.6克。共研极细末,治疗口腔溃疡,每日5~6次,外吹患处。
3.穴位注射法
方法一:取牵正、曲池、手三里等穴,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每次每穴注射维生素B0.5毫升,以调整阴阳、疏通气血、愈合溃疡。
方法二:干扰素一支加2毫升利多卡因注射液,取足三里或三阴交穴位为进针点,刺入皮下后缓慢推药,以患儿感觉局部酸麻胀感为好,持续一分钟左右,拔针后压迫一分钟。以7天为一个疗程。
4.贴敷法
方法一:将吴茱萸200克捣碎研成细末(不需过筛)。分成10克/包,共20包,放干燥处备用。每晚睡觉前,洗净双脚。取吴茱萸末一包,加食醋适量,调成稀浆糊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用塑料纸覆盖,纱布包缠,次日早晨取下。连用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用于复发性口疮。
方法二:生附子一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贴于一侧足心,以引火归元。用于虚火上炎证。
5.中成药明灯医学
小儿化毒散:每次0.6克,每日两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用于口疮实证。
牛黄解毒片:每次1~2片,每日3次。用于口疮实证。(摘自《儿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