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与治疗
郭俊田 河南西华县人民医院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与汗同源,亦称汗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为血,心主血、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循经脉营血而周流,濡润筋脉、温煦肌肤。随卫气(汗腺、皮肤)腠理、玄府而散发,故曰:在营为血,在卫为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阳作用于阴,依靠阴的滋助而生长,阴作用于阳,依靠阳的温煦而生存。所以说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既不能偏离又不能分割,故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出汗既能散发人体内的热量,又能排泄体内毒素和废物。
出汗有生理功能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功能性出汗者,如强体力劳动、长跑或饱食热饮或食辛辣食物而出汗。《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病理性出汗者,是肌体阴阳失调而发生出汗。如自汗、盗汗、高热伤阴口渴大汗、心汗、热汗、脱汗、半身出汗、轰然而热骤然出汗,其次为黄汗、战汗、红汗、臭汗等。临床中前7种出汗较为常见,黄汗、战汗等后4种出汗极为罕见。《金匮要略》中,有黄汗的记载。“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明灯医学组
自汗
自汗属阳虚(气虚),不分坐卧津津汗出,稍微活动,汗出更甚。易受外感,属气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
治则:宜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黄芪、白术、防风、白芍、五味子、浮小麦。每日一剂水煎服至痊愈。
方义:黄芪益气固表,气为阳,气旺血自生,白芍,五味子敛阴而止汗,防风,白术,浮小麦健脾补气,扶正御邪止汗。《日华子本草》曰:“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盗汗
盗汗也称寝汗(俗说:虚汗)在熟睡时出汗,以头、胸、腹、背出汗为主,身如水洗状,醒后即止,多发生在外感发烧愈后余热未尽而出盗汗。(但也有阴虚体质或产伤阴,阳虚而不固,每至熟睡时汗出淋漓,醒后即止。)脉沉细数,舌质红。
属阴虚内热,肺气不足,卫阳不能固守。
治则:宜滋阴清热益气固表。当归六黄汤加减。
处方:当归、熟地、生地、麦冬、黄芪、白芍、五味子、鳖甲、黄芩。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义:当归、熟地生血滋阴,黄芪补气固阳,使阴生阳长,将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麦冬、黄芩、生地、鳖甲滋阴养阴而清内伏之余热。白芍、五味子敛阴而止汗。明灯医学组
热病愈后口渴大汗
高热愈后,热退病解,余热内伏。热迫汗出继发口喝大汗出,则津脱不止。脉虚大微数无力,舌质红。《灵枢决气篇》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此乃病后气虚,腠理不密,卫阳失控。
治则:宜滋养肺胃之阴,清伏热益气固表。人参白虎汤加味。
处方:人参、生石膏、知母、甘草、生地、石斛、山萸肉、五味子、白芍、花粉。水煎服,一剂好转,再剂痊愈。
方义:高热伤阴,口渴大汗,非人参石膏难愈其疾,人参生津止渴,既补阴又补阳,使阴生阳长。生石膏色白入肺胃二经,其性味甘寒,得人参之助,能清深陷之伏热,人参得石膏之甘寒,二者使伏热之邪徐徐外散。故能清热润燥,止渴止汗。现代药理研究,生石膏能抑制汗腺中枢,故有清热止汗的作用。生地、知母、石斛、花粉、山萸肉生津养阴、清伏热而止渴。山萸肉既生血滋阴而又收敛元阳,助白芍、五味、黄芪敛阴而固阳。
以上出汗症均可用五倍子研末敷脐(每睡时敷脐,敷料覆盖,胶布固定),一日一次至痊愈。
心汗
心汗多发生于30~45岁左右的女性,常多思虑、头懵心烦、失眠、入睡多梦、惊战心悸、身困乏力。《素问·别经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所以胸部和剑突上下左右津津汗出,醒后自止,或兼有低热37.1℃~37.4℃之间,每至中午11点后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6点以后,不用药体温逐渐下降至常温,长期不愈。脉沉缓无力,各项物理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明灯医学组
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治则:补养心脾,养心血而安神,归脾汤加味。
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麦冬、山萸肉、五味子、黄芪、远志、枣仁、炙甘草、知母、骨皮、鳖甲,水煎服。
方义:党参、白术、云苓、山萸肉、炙甘草补养心脾而益血,远志、枣仁、麦冬清心而安神,知母、骨皮、鳖甲滋阴清热,五味子、黄芪补气敛阴而止汗。
热汗
热汗为阳汗,多发生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其症头疼肢困恶风,发热出汗,用退烧药无效,虽汗出热不随汗解,而口渴心烦或大便干,体温38℃左右,脉濡数或浮数,各项物理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此乃内外皆热,迫汗外出。
治则:解肌透表,清里热邪,自拟石膏清凉饮。
处方:生石膏、菊花、连翘、荷叶、薄荷、生地、麦冬、细辛,水煎服。
方义:生石膏性辛,味甘寒,能解肌透表而止汗,现代药理研究,生石膏有抑制汗腺中枢的作用,所以既能清热,而又解肌止汗,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热除风而止汗,细辛可除三阳之风而止疼,麦冬、生地养阴清内热而润便,荷叶同菊花、薄荷清暑热而散风邪,升清降浊,升者升发清阳,降者使暑湿之热邪以下行,使内外之热皆除。明灯医学组
半身出汗
半身出汗又称偏沮,现代医学谓之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半身出汗之症多发生于35~50岁左右的男性青壮年,以颜面和胸、腹正中线为分界线,或左或右,一侧皮肤出汗,一侧皮肤无汗,界线分明,个别患者半个腹壁出汗,其他部位无汗。患者不能陈述发病之起因。病侧涔涔汗出,但神志、语言均清晰,四肢活动自如,不影响饮食和劳动。轻者微汗,皮肤湿润,重者汗出淋漓继发偏瘫。《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此乃痰湿瘀阻,一侧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治则:化痰除湿,行气活血,二陈汤加味。
处方:陈皮、半夏、云苓、红花、丹参、鸡血藤、田三七、苏木、黄芪,水煎服。
方义:陈皮、半夏、云苓燥湿化痰,行气降逆,丹参、红花、鸡血藤、田三七、苏木活血并行血中之滞,黄芪补气固表,以推动血液之运行。
轰然而热骤然出汗
轰然而热,骤然汗出,不定时发作。多发生于45~55岁左右的女性,或月经异常,或妇女停经前后,情绪不畅,头部不定时地轰然而热,骤然出汗,瞬间即止,精神抑郁或胸胁胀疼、刺疼或周身窜疼,嗳气、寻找疼处,按压疼点,嗳气更甚(现代医学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个别患者局部呈现一元钱硬币大小的片状青紫色瘀血斑,脉弦细,缓而无力。《医学纲目》中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化验血,血小板等均正常范围内。明灯医学组
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治则:宜疏肝解郁,活血化滞,佐以宁心安神。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栀子、丹皮、云苓、生地、白术、郁金、炙甘草,水煎服。
方义:当归、白芍、柴胡疏肝活瘀养血,并能清肝经之郁热,云苓、炙甘草调和脾胃,栀子、丹皮活血凉血与柴胡并用以加强清肝经之郁热。
随症加减,如气滞血瘀者,周身窜疼(皮肤有青紫瘀血斑)加醋香附、郁金、元胡、红花、桃仁、鸡血藤;心脾不足、心悸失眠者,加远志、枣仁、山药;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熟地、山萸肉。
脱汗
脱汗也称绝汗(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绝汗因气血大量耗损,阴阳相离,是生命垂危的先兆。《灵枢·经脉篇》曰:“六阳气绝,阴阳相离,腠理发泄,绝汗乃出……”脱汗有阳脱,阴脱之分。
(1)阳脱(即亡阳) 多发生于青壮年或老年急性暴病,病势垂危,阴不敛阳,阳气立散欲绝,忽然大汗淋漓不止,呼吸气微,瞑目神昏,撒手遗尿,脉微欲绝,手足发凉等,为阳气暴脱,故曰亡阳。
阳脱:阳脱者,阴无所依。明灯医学组
治则:宜温中回阳,参附汤加味。
处方:人参、制附子、鹿茸、黄芪、白芍、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水煎频饮。
方义:人参大补元气,是气血双补的主要药物。阳脱肾中之真阳外越,附子、鹿茸合用既回阳又能填补肾中之真阳,黄芪补气使阴生于阳。白芍、五味子、龙骨、牡蛎,既敛阴而又能收敛浮越之阳。
(2)阴脱(即亡阴) 多发生于老年久病内伤,肌肉消瘦如削,大肉已脱,大骨已现,形体肌肉津液已耗欲尽(特别是癌症之类的疾病),病危时呼吸呈鱼口状(如鱼喝水状)只有微弱的吸气之力,脉细似无,唯头部前额微汗出,身躯其他部位无汗。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出汗为元气下脱,津液已尽,浮阳外越,微阳欲绝之先兆。《医学纲目》曰:“元气下脱,头汗出如珠者死。”汗者血之液,久病津液消耗将尽,已无血。《灵枢·卫生会篇》曰:“夺血者无汗。”特别是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临终时头身无汗。为阳脱阴竭,符合“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学说。阴脱阳已散,阳散阴已竭,均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危侯。凡属暴脱者,幸存者鲜矣!
阴脱:阴脱者阳无所存,宜益阴补气,独参汤加味。
处方:人参、当归、山萸肉、黄芪、五味子,水煎频饮。
方义:人参既补阴又补阳,使阴生阳长,阴脱则阳气衰微,浮阳外越,加当归、山萸肉、白芍、黄芪以生血补血益气,气随血生,血随气存,白芍、五味子既敛阴而又敛阳,使阴阳互生,二者相得益障。明灯医学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