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7月23日为24节气中的大暑,大暑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开始了。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大暑时节出现35℃~40℃的高温天气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是很常见的。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就刻不容缓了。
大暑来临如何开胃
说到七月里最常见的现象,莫过于厌食了。特别是在三伏天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体重减轻、精神不好等症状尤为普遍。对于这些现象,有些人采用的方法是熬,然而有句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欲作为人生三大本能欲望之一,是五脏功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熬只会熬坏自己的脾胃,从而影响健康。对于大暑时节最常见的胃口变差问题,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行。
食欲不振的现象到底是何原因引起的呢?在中医看来,大暑期间的厌食症状,多与脾胃受凉有关。《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我们知道,“洞泄”指的是拉肚子;脾胃属中焦,脾胃受凉称为“寒中”。这是因为天热,人们常吃冷饮,喝冰水,致使脾胃功能失常。所以,要改善夏天的厌食现象,首先应祛除脾胃的寒气。
开胃常食生姜粥 很多食物都具有驱寒暖胃的功效,最常见的莫过于生姜了。生姜不只是去除腥气的调味品,还是一味有较大医疗价值的中药材。生姜除了杀菌外,还可祛寒。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113方中,用到生姜的有68方,或配半夏以降逆止呕,或配陈皮以宣发胃阳,或配紫苏以开散郁气,或配大枣以健脾和血。但总离不开一个“寒”字,外寒解表、内寒温中,生姜都是首选的药物。所以民间才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明灯风水学
姜可做姜汤、姜粥,炒菜时放点姜丝,炖肉、煎鱼加姜片,也可在做馅时加点姜末。唐代医家李绛的《兵部手集方》中,有一款驱寒功能能较强的药膳——生姜红枣粥(生姜丝15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对夏季厌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有消瘦、面色偏红、口干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阴虚内热现象的人,不适合食用此粥。
除生姜之外,最方便的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黄豆、香菇、桂圆等。
按摩三里增食欲 据《黄帝内经》记载,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之功效,故足三里穴被称为保健穴或长寿穴。
日常起居重防护 炎夏也不应贪食寒凉或整天在空调房里待着,否则易受寒凉侵袭而出现厌食症状。还要注意防寒,睡觉不盖被子,脾胃也容易受寒。老年人讲究要冬暖脊背夏暖肚,就是不要让腹部着凉。
大暑时怎样远离阳暑明灯风水学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每到此时,许多人都会受到热伤风、中暑、痢疾等疾病的侵扰,尤其是中暑,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在中医看来,暑气最易损伤人的津气。因为夏天温度高,人的毛孔处于舒张状态,津液很容易通过毛孔以汗的形式外泄。在津液外泄的同时,气也会随着汗液流失。此时也会出现一些耗气的症状,比如乏力、懒言等。如不及时治疗,便会出现重度中暑而晕倒的情况。我们称这种中暑为阳暑,主要是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病症,是在烈日下劳作或长时间待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引起的,也就是中医学所说“动而得之者为阳暑”。中阳暑的主要原因就是“热”,其表现有高热、汗出、烦躁、口渴多饮、小便短赤等。
针对阳暑,我们有什么好的预防方法呢?我们知道,既然阳暑是受热后伤津耗气所致,所以治疗应以清热补气为主。
绿豆熬汤清暑热 绿豆汤是清热的佳品。《开宝本草》记载:“绿豆,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绿豆汤能清热解暑、止渴利水,既是夏季的防暑饮品,也是治疗中暑良药。另外,经常食用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等,在大暑伤津耗气时节也有益气作用。
盛夏补水是关键 炎炎夏日,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盐分减少,身体因严重缺少水分,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但是,喝盐水要少量多次,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另外,多饮茶水也是一个防暑的好方法。明灯风水学
瓜果蔬菜经常吃 要多吃一些凉性蔬菜,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凉薯等。还可多吃一些水果,如西瓜或苹果等。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具有清热除烦、止渴解暑、宽中下气等功效。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补心养气、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作用,且营养丰富,对身体极其有益。另外,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错的防暑水果。
刮痧按摩防阳暑 防治中阳暑,可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处刮痧。刮痧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除了刮痧之外,按摩风池穴、太阳穴也可以起到治疗中暑的好效果。按摩风池穴可疏风清热、开窍镇痛。按摩太阳穴可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