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断病有何奥妙

明灯医学 中医杂谈 3.4K+

本报记者 周颖

美国一病人以“左侧肩膀痛”为主诉,到医院求诊。经主管医生在肩及手部的穴位针灸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减轻但仍不满意。当时在美国讲学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周达君经过脉诊发现,患者的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嘱咐主管医生加针双侧昆仑穴及攒竹穴,其余治疗不变。随后,患者症状立刻缓解。

这是为什么?周达君解释,中医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整体观念,脉诊的精妙之处也在于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这位病人虽然病在肩,但脉诊提示其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于是在治疗中就采取了先疏通足太阳经,再治疗局部的思路。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为人体的头项背腿,主人一身之表。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陷中,是膀胱经的第二个穴位。昆仑穴则位于足跟,是膀胱经的经穴。此二穴相配,一上一下,一降一升,可以疏通整个膀胱经。故加针此二穴后,效果明显增强。

良好的效果,使患者主动说明自己最初发病是因为洗澡后背部吹空调引起。这与周达君对病情的认识与采取的治疗措施都是相符的,同时也证明了脉证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可靠性。

作为《脉诊导论》一书的作者,周达君对脉诊研究有较高造诣。他就脉诊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并诠释自己对脉诊的新观点和发展思路。明灯中医学

脉诊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脉诊?教科书的定义是,脉诊即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

周达君说,中医脉诊发展经历了散乱、规范、推广和创新几个时期。在汉以前是形成期,其特点是以诊测人体动脉搏动规律为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诊断体系,如“五脏脉法”、“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寸口脉法”以及“仓公脉法”等。同时,医家对脉象的表述各不相同,比较散乱。

在汉末及晋唐是规范期。脉诊知识已经收录在《伤寒论》、《脉经》及《千金方》中,并经历了传承及演化过程。当时,有很大一部分医生已经采用寸口脉法为主的脉诊形式了。医圣张仲景则采用的是以“寸口脉”为主合参“人迎脉”、“趺阳脉”的方法,从而清楚地显示脉诊在发展中的轨迹。随后,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脉诊法形态,并完成由张仲景所开始的对脉法、脉象的规范工作。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脉法部分,就已经与此后的脉法基本相同了。

唐宋元明清是成熟与推广期。标志是《王叔和脉法》与《脉赋》、《四言脉诀》的成书。这期间脉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主体,主要是研究具体病证与脉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时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每个著者都对脉诊有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但主体结构已经确定。这一时期,最出名的脉书则是《濒湖脉学》。明灯中医学

自民国到现在,应该是反思与创新期。其中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现代医学思想的引入,带来的问题就是“脉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怎能从那小小的一段动脉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二是全息生物学的提出,为人们理解脉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掌握绝技从师明理

在古代,脉诊一直为中医学者所重视。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有“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难经》中讲“切而知之谓之巧。”由于脉诊相对客观与稳定,它的可靠性与医师对其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民间就有用脉诊水平来判断医师能力的说法,脉诊也就变成了绝招。

周达君介绍,因视角的不同,脉诊有多种分类。一是以时代分类。汉以前的脉诊方法为“先古脉法”,包括《黄帝内经》中的脉法,张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而《脉经》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后世脉法”。二是以部位分类。有单部位的诊法,如寸口脉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有遍诊法,如三部九候遍诊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三是《脉诊导论》中所特有的分类方法,以指导思想与诊脉的目的分类。分为气韵脉法与全息脉法。不论哪种分类方法,脉诊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来源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中医理念。从脉来说,它本身就是构通人体内外上下的通道,所显示的信息更为深层,也较少干扰,更能接近疾病的病机与本源。明灯中医学

脉诊对诊断疾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具有相对客观与稳定;直达病机,洞见病源;提纲携领,汇聚诸证等特点。从脉诊理论源头看有两大体系,一种是诊气的脉法,以查病气、病因、病机为主要目的。一种是诊形的脉法,以查患者的病情、病形、病位为主要目的。他强调,真正的“明医”是将诊气和诊形两种脉法通而明之,并通过四诊合参把各种信息资料归纳起来,得出最佳的诊断结论,并验之临床。

周达君认为,掌握脉诊这种绝技,在学习中有几个难点。分别是手感难寻,师承不同,表达各异,理解难通。手感难寻指每个人指端的感受,以及对这种感知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所以手感的养成与规范,就非常重要。在古代,脉诊技术是手手相传,如今,这便成了大问题。

对此,周达君提出,“明理”是第一要务。只有明白了脉诊的道理,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掌握脉诊绝技最重要的一是要有师承,二是要有实践。

发展之路更新理念

周达君说,中医历来的思想模式是重归纳而轻分析。历经千年后,使得脉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有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明灯中医学

其实,前人为了将脉诊的问题讲明白,也采用多种方法。如取类比象法,就是以“如盘走珠”指示滑脉,以“如按琴弦”指代弦脉。综合归纳法,以浮脉为纲,包括浮脉、芤脉、濡脉等;以沉脉为纲,包括沉脉、弦脉、紧脉、实脉等。这些方法因时代所限,总是偏于模糊,难于实践。所以古人脉书,多有自相矛盾。

通过研究,周达君对脉诊的新定义是“脉诊是通过判断人体动脉搏动规律,进而搜集人体内在体质特征与疾病信息的方法”。修改后的这个定义不再提脉搏的形象,而直接提脉动规律,表述更准确。同时,脉诊不再仅仅将病情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搜集信息作为诊脉的目的。

“脉重解析”是周达君在《脉诊导论》中提出的观点,即从现代分析归纳的思想模式出发,来理解脉诊的特性。他将脉分为位置、速度、边界、流利度、力度、形态几个要素。与一般观点不同的是,他提出的是单因素回归,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分别定性。如临床诊脉时,先对某一个脉的不同要素进行分解,进而分析每一个要素所提示的问题,最后将对不同要素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得到对诊治疾病具有指导价值的脉诊结论。

发展脉诊有何思路?周达君强调,首先要更新理念。前人已经注意到脉诊有速度、力度这些变化,但只是将其分类依据,或者描述方法。后人只是接受了分析归纳这种思想后,才有可能将这些要素作为单因素分析,从而为脉诊的客观化表述铺平道路。其次,要解决脉诊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几十年前的脉诊仪,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研制的。虽然,它只是对脉搏力度与位置的描述,但发现了脉搏波,这就为现代的脉学研究起到了带头作用。在有了多种探测手段和电脑的现代,新的研究方法将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启示。明灯中医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老师微信:262412996点击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