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入门:初学者一看就懂的方法和技巧
很多人觉得中医诊脉特别神秘 —— 大夫指尖一搭,就能说出病情,甚至比一些仪器还准。其实这不是 “玄学”:就像《金氏脉学》结合现代技术分析脉象,给 19 万人诊脉准确率高达 70%,还能对应西医病症,这说明脉诊真能靠 “指下感觉” 判断疾病。
不过现在学脉诊确实难:一方面,中医曾经历断代(民国时被废除,文革后才慢慢恢复),以前靠 “师傅带徒弟、父传子” 的方式传承,断了之后很难补;另一方面,不少老师讲脉象太抽象,要么用诗歌式的语言描述,要么只说 “只可意会”,初学者摸不着头绪。今天就用大白话讲透诊脉,再结合生活案例,帮大家快速入门。
一、先搞懂:诊脉到底看什么?
其实诊脉没那么复杂,核心就看两方面:脉管本身和脉的跳动,具体可以拆成 4 个关键点,记牢 “位次形势” 就行:
- 位:脉的位置(浅还是深)—— 比如轻按皮肤就能摸到,还是得按到肉里、甚至骨头旁才感觉得到;
- 次:脉的跳动次数(快还是慢)—— 比如每分钟跳 50 下,还是 100 下;
- 形:脉管的形状大小(粗还是细、硬还是软)—— 比如脉管像筷子一样粗,还是像细线一样细;
- 势:脉的跳动力度(强还是弱)—— 比如按下去能感觉到脉在 “顶” 手指,还是软乎乎没力气。
只要盯着这 4 点,再结合生活案例,就能慢慢分清脉象。
二、常见脉象:用生活案例讲透(重点记这 12 种)
中医有 28 种脉象,但日常最常见的就 12 种,咱们一个个说,每个都配好懂的例子:
1. 浮脉:轻按就有,重按反而弱
- 通俗感觉:像夏天摸刚晒过的水管 —— 表面一摸就有温度,再往下摸温度反而变弱。
- 常见情况:感冒初期最常见。比如风寒感冒,鼻子不通、怕冷,这时脉就浮;如果是风热感冒,嗓子疼、发烧,脉也可能浮。
- 注意:还有散脉、革脉、芤脉和它像,但这些多在大出血、重病时出现(比如车祸失血过多),平时很少见,初学者先不用纠结。
2. 沉脉:轻按摸不到,重按才明显
- 通俗感觉:像摸埋在沙子里的小石子 —— 轻轻扒开一层沙摸不到,挖深点才能碰到。
- 常见情况:气血 “沉在里面” 时会出现。比如有人长期脾胃虚寒,吃点凉的就拉肚子,摸脉得按到肉里才感觉得到;或者冬天冻得厉害,气血都往身体里收,脉也会沉。
- 注意:牢脉(沉 + 硬 + 有力,比如严重气滞血瘀的人)、伏脉(得按到骨头才摸到,比如突发剧烈腹痛时,持续 1-3 小时)很少见,了解就行。
3. 迟脉:跳得慢,每分钟低于 60 次
- 通俗感觉:像老钟的指针 —— 走得慢悠悠,比正常速度慢一截。
- 常见情况:不一定是病!比如专业运动员,平时心率 50 多次,脉跳慢但有力、节奏稳,这是正常的;但如果跳得慢还怕冷、手脚凉,就是寒证了 —— 比如冬天在户外冻久了,回来摸脉,可能每分钟才 55 次,还没力气。
4. 缓脉:比迟脉快一点,每分钟 60-80 次
- 通俗感觉:像散步的人 —— 比跑步慢,比原地站着快,节奏偏缓。
- 常见情况:两种可能:① 正常的:如果脉缓但有力、人没不舒服,就是健康的;② 生病的:比如湿气重的人,平时没精神、大便黏马桶,脉会缓而无力;另外,生病时脉从 “弦紧”(比如感冒发烧时的脉)变成缓脉,说明病快好了 —— 比如之前感冒脉跳得又快又紧,吃了药后脉慢慢变缓、有力,就是好转的信号。
5. 数脉:跳得快,每分钟 90 次以上
- 通俗感觉:像快跑的人 —— 脚步急促,停不下来。
- 常见情况:小孩正常脉就快(100-120 次 / 分钟都正常);成年人如果脉快还发烧、口干,就是热证 —— 比如嗓子发炎化脓,发烧到 38.5 度,摸脉每分钟可能 100 次。
- 注意:疾脉(每分钟 140 次以上,比如高烧快脱水时)、促脉(快跳中偶尔停一下,没规律,比如心肌炎早期)少见,知道即可。
6. 虚脉:怎么按都没力气,弹不起来
- 通俗感觉:像按软棉花 —— 按下去塌塌的,没有 “回弹” 的力气。
- 常见情况:气血不足时最常见。比如生完孩子的妈妈,刚经历完失血,摸脉就软乎乎的;或者长期熬夜、节食减肥的人,头晕乏力,脉也会虚。
7. 实脉:怎么按都有力,还能 “顶” 手指
- 通俗感觉:像按敲鼓的鼓面 —— 按下去能感觉到明显的 “反弹力”,很有劲。
- 常见情况:体内有 “实邪”(比如高烧、炎症)时出现。比如急性肺炎,发烧到 39 度以上,满脸通红、口渴想喝水,摸脉就实 —— 按下去能明显感觉到脉在 “顶” 手指,像敲鼓一样有力。
8. 细脉:脉管细,像小孩的脉
- 通俗感觉:像摸细细的棉线 —— 比正常脉管细一圈,但能摸清楚,不是 “摸不到”。
- 常见情况:不一定是病!比如小孩或特别瘦的人,脉细但有力、没不舒服,就是正常的;但如果细还无力、头晕眼花,就是气血不足 —— 比如长期加班的人,气血耗得多,脉就细而无力。
9. 洪脉:脉管粗,跳得像海浪
- 通俗感觉:像海浪拍岸 —— 涌上来时特别有力,退下去时力气变弱,脉管摸起来也比平时粗。
- 常见情况:热邪 “往深处走” 时出现。比如流感后期,发烧没退反而更重,口干舌燥,摸脉就洪 —— 跳得又粗又有力,像海浪一样 “涌” 着手指。
10. 滑脉:跳得流利,像珠子滚
- 通俗感觉:像小珠子在指下滚 —— 脉跳得很顺,没有卡顿,摸起来滑滑的。
- 常见情况:两种常见情况:① 孕妇:怀孕 2-3 个月后,脉多会变滑;② 痰湿重:比如吃多了不消化,肚子胀、痰多,脉也会滑 —— 摸的时候能感觉到脉跳 “顺溜”,不像涩脉那样卡顿。
11. 涩脉:跳得不顺,像老黄牛拉破车
- 通俗感觉:像走在坑洼路上的自行车 —— 时快时慢、时强时弱,还有卡顿感,不顺畅。
- 常见情况:体内有血瘀时出现。比如有冠心病的人,平时胸闷、偶尔胸痛,摸脉就涩 —— 跳的时候 “卡壳”,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没规律。
12. 弦脉:脉管硬,像按肌腱
- 通俗感觉:像摸手腕上的肌腱 —— 直挺挺的,就算脉不跳,也能摸到硬邦邦的脉管。
- 常见情况:老人最常见(血管老化变硬,古人说 “十脉九弦”,有点夸张但很常见);另外,高血压、胆囊炎的人,脉也容易弦 —— 摸家里老人的脉,能明显感觉到脉管比年轻人硬,像摸绷紧的绳子。
三、辨脉小技巧:4 个方法,新手也能上手
很多人说 “心里懂了,手指摸不出来”,其实有技巧,都是前人总结的,结合例子一看就会:
- 以常达变:先摸 “正常脉”—— 比如找健康的年轻朋友,摸他的脉(有力、节奏稳、每分钟 70-80 次),记牢这个感觉;再摸病人的脉,比如感冒的人,一对比就知道 “哦,这个脉更浮、更快”。
- 以变度脉:想体验某种脉象,就 “主动制造变化”—— 比如想知道洪脉什么样,跑两圈再摸自己的脉,这时脉跳得又粗又有力,就是洪脉的感觉;想知道滑脉,吃顿油腻的大餐(比如红烧肉、炸鸡),消化时摸脉,可能会有点滑。
- 按法度揆:利用 “个体差异” 找感觉 —— 比如想知道弦脉,摸家里老人的脉,比年轻人硬,就是弦脉;想知道细脉,摸 3 岁小孩的脉,比成人细,就是细脉。
- 据病审脉:结合病情判断 —— 比如有人大失血(比如车祸出血),脉肯定不会是实脉,只会是虚、细、微这些弱脉;如果摸出实脉,说明判断错了,得重新摸。
最后:诊脉不难,多摸多练就行
其实中医脉诊不是 “玄学”,也不是 “只能意会”—— 先记牢 “位次形势” 4 个关键点,再重点掌握 12 种常见脉象,平时多给家人摸脉(比如爸妈感冒时摸脉,看是不是浮脉;爷爷的脉是不是弦脉),对比着练,慢慢就能找到感觉。
学好脉诊,才能真正抓住中医的精华,也让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转载自:(明灯医学网)(http://www.mingdengyixue.com)
微信公众号:明灯医学组 微信:(262412996)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