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明灯医学 中医杂谈 3.5W+

我管张仲景的方子叫经方,以前经方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是我是认为,只有张仲景的方子叫经方(还有其他的远古经方,我们已经大多见不到了)。

经方的魅力十分大,大家经常用“一剂知,两剂已”这句话来形容,意思是如果对证,一剂就会有起色,两剂居然好了。当然,这是一种形容,但是快也是真的,所以才会出现经方派,这一派喜欢用经方,或者经方的思路。

经方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那么,经方为什么这么神奇呢?经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聊聊经方的来历,也算是“八卦”一下吧。

很多人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都是张仲景自己创立的,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后世有神化张仲景的倾向。从宋代开始,张仲景的地位不断升高,后来的医家,有的敢反驳其他的人,但是绝对不敢说张仲景半个字,这是中医里面的规矩。比如黄元御,这位有些自傲,其他的医家一概不看在眼里,从古至今所有的医家他都讽刺,用词辛辣,甚至可以说是骂了,搞得大家很是不爽。但是,他却对张仲景不敢说半个不字,而且还处处以张仲景的诠释者自居,这也说明张仲景的医圣地位。

可是实际情况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其实不都是张仲景自己创立的,这方子有它的来源,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对于这个到底说不说,我曾经犹豫过,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站在张仲景的雕像前,心里想:我尊重医圣,到底是继续神化他,还是客观地叙述历史的事实呢?

最后,我从张仲景慈悲的眼神中,明白了,张仲景一点都没有神化自己的意思,他写出《伤寒杂病论》,就是为了普天下的大众,他记录这些方子,就是为了救人的,没有神化自己的意思,医学必须客观,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然后发展下去。

那天,在一瞬间,我甚至都能感觉到张仲景在告诉我:我写的方子不是完美的,你们要发展下去,世界上没有医圣,只有不断进步的医学!

其实,也许这是我思考的一个过程,但是那天确实站在雕像前面,感悟颇多,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经方的来历。

这事儿是这样的,当年王道士盗挖敦煌藏经洞的时候,弄出了很多的珍贵典籍,但是这位都卖给外国人了,其中自己也私藏了一些。当时河南有位医生,去兰州探望朋友,顺便去敦煌,遇到了王道士,这位王道士就对他说,我这里有个中医的卷子,你要不要,五十块大洋可以买走,这位医生一看,确实是好东西,于是就买下来了,带回家了。

这本书,叫《辅行诀》,现在也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本子上说是梁代陶弘景写的。

于是这位医生家里都天天读这个书,让子孙天天背诵,而且用书里的方子治病奇好。

后来,到文革了,这个书被毁了。这家的传人张大昌先生,曾经看到过有老农民家里,用这个经卷剪做鞋样呢,当时因为自己被批,所以都不敢要回来。

文革以后,张大昌先生,根据记忆,把这个书默写下来(因为以前天天背诵),寄给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当时经过王雪苔、马继兴等专家一看,根据避讳的字,断定这不是伪造的书,至少应该是宋以前的书。打那个时候开始,不断地有学者开始研究,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等老先生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以前不甚清晰的中医发展线索。

我们知道,《神农本草经》采录了三百六十味药,以应周天之数,陶弘景在书里面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这些方子,才真的叫经方,其中一百二十首为上品,是补益养生用的,中品一百二十首,是治病去疾用的,下品一百二十首,是杀虫避邪治疗痈疽等用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方子我们大部分都看不到了,我们中国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贝,但是我们都给丢了,非常遗憾,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张仲景为我们留下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方,当然,其中有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张仲景从其他地方收录来的方子。

陶弘景在书里面说:张仲景就是根据《伊尹经法》里面的方子,写了《伤寒论》。这个说法,和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面说的:“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即《伊尹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明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的,自己是博采众方写成的《伤寒论》是真实的,张仲景用了很多古方,其中应该以《伊尹汤液》里面的方子为主。人家张仲景很谦虚,这个序言里面自己都写清楚了,我引用了什么书。

那么,《伊尹汤液》里面的方子,原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大阴旦汤、小阴旦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小白虎汤、大白虎汤、小朱鸟汤、大朱鸟汤、小玄武汤、大玄武汤等方子。

可以看出来,这些方子,有很浓重的道家色彩,我们现在说,道教是汉代出现的,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出现的很早,尤其是青龙、白虎等形象,在一些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就出现了,所以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些文化内容,而最早的中医方剂,是和这些内容紧密相连的,我甚至认为,道教的出现会早于汉代,其中很多内容,很早就出现了。

在《伊尹汤液》中,这些方子并不是按照太阳、阳明、少阳等六经来排列的,比如,小阳旦汤就是张仲景写的桂枝汤,《辅行诀》里面记载,是“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这个“天行”就是传染病的意思,说明那个时候,对外邪称呼类似于“传染病”,并没有“伤寒”等这样的分类,这本书里面还有若干处“天行热病”的称呼,这好像意味着,当时对温病已经很重视了,后来因为张仲景给改成了治疗伤寒的内容,所以导致很长的时间里面,中医认为外邪就是寒邪,其实不知道,在中医出现的最早阶段,就有说天行热病了。而这个天行热病,很可能出现的比伤寒还早呢。

张仲景用六经的方式来归纳方剂,对中医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小小的遗憾是,我们无法看到之前中医的样子了。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来历,总觉得还有挖掘的余地,有更多宝贝留在了地下,什么时候挖掘出来了 ,都会令我们想法大为改观。

我啰嗦了这么多,到底是要说什么呢?

我要说的是,经方也是在发展的,也有它自己的来历,我们现在研究经方,要结合它最初的样子来研究,其实最早的方子和张仲景记录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辅行诀》里面叫“大阴旦汤”,陶弘景说是“扶阴之方”,里面就多了一味芍药。我认为在很多时候,这样用是合理的,所以在用小柴胡汤的时候,我会根据病情,加入生地、何首乌,为的就是养阴,用起来比较好。

在结合研究经方最初的样子的同时,还要结合后世的经验,因为后世历代医家,用经方治疗了很多的病,早就超出原来的治疗范围了,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这样才能用好经方。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干嘛要讲经方?

其实,经方里面有很多的养生的道理,陶弘景写《辅行诀》的意思,就是“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宿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意思是,要修道的人,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体,服用经方,没有病了,才能修道,达到更高的境界。

人家陶弘景用这些方子是给道士用的,修道的时候,体力出问题了,跟不上去了,就用些经方,调理一下,然后继续奔着神仙的路子走下去。

那么,我们现在用来干嘛呢?现在,我们要养生,经方里面全是养生的道理,这是中医临床思想的发源地,都是精华,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些道理,虽然我们不想成神仙,但是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可以的。

标签: 古中医学 明灯医学 传统中医 针灸学 中药学 穴位 十二经络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汉方 中医 针灸 养生 保健 艾灸 中药 妇科 儿科 内科 中医视频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老师微信:262412996点击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