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这期节目非常棒!娄绍昆老师用自己妻子生病前前后后的几个
关键点,一下子就说明了:临床上看到的小柴胡汤证为何与书上描述的不一样。并从临床倒推到书本,还联系了西医的概念,很有启发。文末提出“
中药急救包病”的想法,也很有意思。(”本文摘自“一方一针解伤寒”订阅频道第50期节目:从病例出发谈小柴胡汤与《
伤寒论》条文)” 病情回顾1973年5月,妻子晚饭后,恶风,腹泻一次,嗜卧,夜晚9点发热,体温39℃,呕吐,疲倦,无恶寒,胆区叩痛,脉浮细数,考虑到体质因素,综合各方面,开了小柴胡汤。柴胡15g,黄芩10g,
半夏7.5g,生姜3片,党参10g,甘草10g,大枣3枚。剂量根据《伤寒论》原方的比例。煎法是煎好后,再煎一次。因为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和泻心汤这种和法的方子,一般都是煎两次。也就是去渣再煎。当时针的
穴位:外关、阳陵泉,留针5分钟。3小时后,体温还是39℃,但是呕吐减少,热型发生变化,之前只发热不恶寒,现在是往来寒热了,服了第二次中药。凌晨5点,发汗后体温38℃,无恶心呕吐。到了上午起床后,自觉怕风,比昨天舒服多了,有食欲,但是还是疲倦。上午9点测了体温37.5℃,有恶风,感觉关节痛,胆区也有叩痛。我感觉病有所变化,依据现在的状态和症状,抓中药柴胡桂枝汤2帖,附后傍晚测量体温36.5℃。 联系西医概念太阳病为稽留热。阳明病潮热为弛张热。少阳寒热往来为间歇热与弛张热。 联系条文宋本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宋本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康治本13条)宋本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汤主之。(康治本14条)宋本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宋本第37条讲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医家观点陆渊雷:“柴胡汤非汗剂,服汤而汗出病解,乃所谓暝眩也。……经验所及,柴胡汤瞑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瞑眩,多为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临床小诀窍用这个方,体质因素也是重要的,一般用小柴胡汤证是一种腺病质和一种瘦型的筋骨质,这两种体质的人都比较瘦,脸色比较黄,上腹角比较狭窄,也就是说,剑突下下的两个肋骨弓的夹角不会超过90度的。 中药急救包配方《伤寒论》最核心的六味药:桂枝、甘草、大黄、大枣、干姜、生姜。加上:白芍、麻黄、杏仁、葛根、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石膏、知母、附片、枳壳、白术、茯苓。有意者请??下图即可享最大优惠购买听课已2000位同道的选择,也会有打动你的地方。点击“ ”购买听课。
版权声明:学习方式:微信号:262412996 ;公众号:(明灯医学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