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珠 浙江中医药大学
时光似白驹过隙,转眼间恩师吉良晨已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往昔师生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常浮现老人家亲切慈祥的面容。耳边仿佛又听到他如洪钟般中气十足的声音,一时间泪洒衣襟,无语凝噎……
结识恩师缘起我的父亲——叶宝鑫,一位在中医事业上执着追求了一生的名老中医。从小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每日一看完门庭若市的病人,便开始手不释卷地阅读古今的名家医案。1993年,他看到吉良晨新出的专著《临证治验录》,赞不绝口地对我说,以后倘若有幸一定要我拜这样的大师,会使我终生受益,父亲的话我深深记在心上。直到10年前,经北京明道草堂自然医学研究中心杨力强主任的引见,结识了恩师吉良晨。每逢恩师来杭州讲学,必恭敬左右,聆听教诲并择临床疑难之症请教恩师,几经数载,其间多次通过杨主任向恩师表达了自己想拜他老人家为师的心愿,恩师见我求学心切,且承家学,在杭州薄有一些医名,几多了解后终获恩准,于2008年被恩师收为入室弟子,终于实现了父亲对我的期盼和自己多年的宿愿。从此数年间,我临证之余便多次往返于京杭之间,潜心求教恩师,在感叹恩师医技高超,学识渊博之余,更为恩师一代医学大家的谦德高风,人格魅力所击节。
恩师生于晚清官吏家庭,自小失去父母,在祖父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奠定了较好的国学基础。年幼即矢志岐黄之术,及长习武于太极形意而臻上乘,炼心于佛、道、儒三教以圆医道,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安神定志,博极医源,前后师承多位伤寒、金匮、御医等名家。精临床,详辨证,屡起沉疴,彰显了杰代苍生大医的风范。明灯国学
每次赴京聆听恩师垂教之时,我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老人家,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所描述的形象:“大医之体,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恩师的病人群体庞大,除京城之内还有全国乃至国外的病人,且多为群医束手的疑难之症,但见老人家辨证精准、用药洗炼、平正轻灵、执简驭繁、上工用药、使药要和,首重后天之本脾胃的健运,再顾先天之本肾气的充沛。每每妙手回春,所述医案必写明病症之所发节气以合天人相应之旨,用药必标清炮制用法,深得医道之秘蕴。每次我处方用药之际都会想起恩师对此药的心得传教,有顿开茅塞之感。
记得曾有一次我在临床上诊治一位严重的心衰伴心律失常的病人,主要使用活血化瘀之药物治疗,病人心脏症状虽有缓解,但又出现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经多方调整,效果仍不甚理想,晚上我致电恩师请教,恩师听我详述病情后嘱我加了两味药,病人服后效果奇佳,我翻阅《本草纲目》,发现此两味药并无明显调理胃肠作用,这可能是恩师自己独有的用药经验吧,这更让我对恩师独到的诊疗方案和用药理念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促使我愈加进一步潜心于临床,愈加虚心地探求中医之秘。明灯国学
恩师深知中医之道术植根于中华灿烂的文化。老人家除了精研中医经典的同时又探究与中医相关的所有国学科目,习武术以健体,练气功以养气,道法自然以养生,重人伦以应世,尊释教以炼心,有行云流水之书法,更兼誉满杏林之医技。在学术上,恩师“遵古不泥古”、“发皇古义”、“融汇新知”。一方面他告诫我们这些弟子们要发展中医药,首先要继承好,必须熟背的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另一方面在治疗疑难病症中,要注意吸收百家之长,不能有门户之见。不管是经方、时方、还是单方、验方,只要是能提高疗效,有益病人,恩师将广为采纳。另外恩师特别喜欢弟子们“问难”,但是很难难住他老人家。他学识极其渊博,博古通今,简直是中医药界的“百科书”。每次请教恩师都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老人家医、武、道、儒、佛于一身大医学者的风采,是我们后学晚辈终生追随的楷模。明灯国学
时值恩师离开一年余载,泪眼婆娑再忆恩师之情,仅是管中窥天难道师徒之谊,权当一缕心香,遥祭恩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