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 -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旧说谓∶伤寒邪在阳经,其脉浮;邪入阴经,其脉沉。此浮表、沉里之大义也。其实寒邪初感在表,脉多沉紧而数,不见浮也。此事景岳已曾辨之矣。邪入阴经,惟寒邪直中者,脉见沉紧;若由阳经化热传里者,脉多洪盛,未... 明灯中医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论呕哕 《伤寒论》湿病篇,湿家下之早,则哕。此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又太阳篇,邪高痛下,故使其呕,小柴胡汤主之。邪者,伤寒之邪也;痛者,热之所郁而激也。又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 明灯中医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惊跃 常于欲寐未寐之际,霎然举手振跃者,世皆谓为血不养筋,而实非也,乃津不濡脉之候也。 人身气脉一动,周身百脉涌应,其中必有津以濡之,故能自然无碍也。若有一脉竟塞不通,则气亦竟不至其处,亦遂寂然不动矣。无... 明灯中医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药对证而增剧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慎柔五书》谓∶久服寒凉,阳气郁陷者,改用四君、保... 明灯中医 2022-03-01 2.3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伤寒伤风俱有戴阳(附黄汗) 发热,恶寒,无汗,脉紧,为伤寒;发热,恶风,有汗,脉缓,为中风。中风者,津液为风所鼓动而外泄,外虽润而内实燥也;若加之以温邪,或误用麻、辛发散,便有鼻干,气促,唇红,舌燥,面赤如醉,孔窍生烟之患矣。... 明灯中医 2022-03-01 2.4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论喘(附哮) 喘之为病也,其类有四∶曰气急,曰气逆,曰气短,曰气脱。其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缕析于下∶气急者,寒也。气之呼吸,取道肺脘,而胃脘附之,二脘者,气之所并行也。或风寒从毛窍,从背脊,入于肺络,侵及肺... 明灯中医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瘟疫脉沉 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其初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 明灯中医 2022-03-01 2.0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阴盛阴虚脉证辨 (篇中所援诸论,并出张石顽《医通》 《内经》云∶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其证候不同矣。阴虚之脉,数散而涩;阴盛之脉,迟紧而涩。其脉象不同矣。阴虚宜甘润填阴,阴盛宜辛温振阳。其治法更不同矣。况阴盛格阳... 明灯中医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寒热同形同病(案) 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按∶周本“若”字作“弦紧”。 头痛,身温,烦躁,指末皆冷,中满恶心,两更医矣。医皆不识,止供调气药。予因诊视曰∶此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 明灯中医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寒热同形同病(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寒热同形同病(案) 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按∶周本“若”字作“弦紧”。 头痛,身温,烦躁,指末皆冷,中满恶心,两更医矣。医皆不识,止供调气药。予因诊视曰∶此阴中伏阳也。仲... 明灯中医 2022-03-01 2.0W #读医随笔